決定走出舒適圈,到異地生活
2014 年隻身走在澳洲的街頭,習慣了大片土地、矮房、羊、牛隻、袋鼠、守規矩的駕駛、下班後換上運動服前往公園的體能訓練、到超市總是尋找 reduce 字眼的出清商品、一年一度可以瘋狂低價採購奢侈品的Boxing Day,我第一次領悟——生活不需靠大量金錢堆疊。
但我也還記得初來乍到的膽怯,無法開口的爛英文、離開家鄉的哀愁、沒有知心朋友可以說事情、找不到工作的焦慮、working holiday 的潛規則。
「自我成長的方式那麼多種,為什麼要離開原本的生長環境到異地生活,選擇這樣激烈的方式呢?」某些獨自在外的時刻也曾經問過自己。但後來某次我接著問自己第二個問題:「還有一次機會,你會選擇安穩的生活或是現在帶有點冒險的生活呢?」個性使然,我最終選擇了帶有冒險的生活。
Hi,先跟看文章的你介紹。我是 Carol,或卡蘿。寫作題材以生態、自然、旅行,以及一點點的生活,延伸到觀點分享,稱之為 — 旅行文學 。我有個願望是能夠成為作家,所以除了景點分享文之外,更喜歡寫短文、散文、旅行日記系列故事集。
☀ 卡蘿 Instagram
☀ 卡蘿 Facebook 粉專
因為沒有預設立場,我愛上走出舒適圈
在澳洲生活了些許時間,遇到從世界各地飛往澳洲生活的背包客,我們聊天、交流,留學、遊學、gap year、working holiday,離開居住地前往異地的共同目標是
可能性是什麼?就是一切是未知數,都有發展的機會。不會預設立場讓自己止步於此,所以永遠都有變動、成就不同面貌的機會。但若是在舒適圈,在還沒開始前就會有親朋好友帶著侵略性(或者是說擔心)的疑問問你:「你放棄現在的工作去澳洲打工度假,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讀了那麼多書結果去餐廳端盤子,這樣不會辜負了父母的期待嗎?」、「一個女孩子在外,你確定會保護自己,這樣安全嗎?」有些問題我被問過,有些問題朋友曾經被問過,以上問題,對於一個書呆子而且還沒離家千萬里獨自生活過一段時間的我,實實在在沒有想法也不曉得怎麼回答,而這些問題也在心中,不斷反問自己,最後真的可能會開始懷疑自己。不過,百百種的問題,就在離開原生環境,有了物理上的距離後,一切都安靜了下來。
因為沒有預設立場,每個微小的機會都願意嘗試,每個新奇的事物都會成為選擇之一。生活節奏有了起伏,有起伏代表有些好、也有壞。因為是打從心裡相信自己的選擇,所以好壞都會真心接受,不再埋怨他人的干預,讓人生留下遺憾。
走出舒適圈,我學會的 6 件事情:
走出舒適圈,是認識內在自己的開始,意識到內在自我與社會期待的自己有著懸殊的落差,才有機會自我成長。華頓商學院 Adam Grant 提醒:
#不懂就問,問到會為止,厚臉皮尺度大增
內向如我,話少如我,害羞如我,好強也如我。交流不是我擅長,也不是我特別喜歡。但一個人身處在陌生環境,就算再不喜歡交流,為了達到自己堅定的目標,也必須突破自我限制的框架,才能有機會去抓住想知道的訊息、可能獲得的機會。
半個內向性格的我與人交流反應並不靈敏,常常需要事前準備,寫出手稿自我對話,讓一句話成為可以順口說出的自然。是的,有些技能並非天生,需要「刻意練習」。
#數完123,JUST DO IT!
「頭過,身就過」、「第一步永遠都是最艱難的」,大家都說過程沒有想像中的艱難,難的是起頭。因原生家庭與環境關係,對於生活周遭保有一定的戒心。但初來乍到未知環境的無知恐慌大於陌生害怕本質。深深知道如果自己不去改變,也別想奢望有人來幫助你。
對於一件事情如果沒有解決方案,我可以在原地等待許久,說實在蠻浪費時間。幸好算認識自己,知道被鞭策時,事情就能有往前的動力,於是我給自己下了一個指令——數完 123 之後,身體不能呆若木雞,必須對當下在躊躇不前的事情,有所反應,無論是尋求幫助、自己完成或是斷然放棄,讓事情能有進展或斷點,都可以。
#毛遂自薦,機會留給想抓住的人
都說亞洲人是謙虛的,別人讚美時也常常謙虛的說:沒有啦沒有啦。說是謙虛,但可否有曾想過,是不是根深柢固在否定自己呢?是的,我就是那個否定自己的人,常覺得自己並不專精,還有進步空間,收到別人誇獎時,覺得擔當不起、承受不起。這樣的思維下,更不用說毛遂自薦了。
當時在澳洲掃街找工作時,毛遂自薦是必需的技能。背包求職者不計其數,投遞的幾乎是入門檻低的勞力服務型工作,即便這時沒有你,很快就能有下一位遞補上。因此,盡量透露自己的能力優勢讓老闆快速認識,就有機會當下獲得工作機會。
#對生活保持好奇心,規律的生活也能變有趣
靈魂急轉彎的導演彼特達克特在 ELLE 專訪時說:
這句話無疑打中人心,一天天重複的人生會消磨生命的熱情,世界運轉的機制需要人類規律的提供金錢與勞力,而忘了活著是多麽令人興奮的事。生活周遭並非一成不變,只是它們的改變不在期待的範圍中而視若無睹。好奇心能讓生命有廣度與深度。前提是——先將內心騰出空間,不預設立場,才能放入。
在澳洲鄉下打工期間,每天下班都會到公園體能訓練。同樣的路徑,但從來不曾厭煩。偏向原始的山徑,我總期待野生動物的出現,與牠們四目相交;路兩側的大樹,天冷了葉子也跟著轉紅,地上鋪滿紅色落葉,車子經過時,車尾會出現紅色捲風;在公園跑步時,旁邊的酒吧外總有個女人牽著黃金獵犬也正在散步,我們會遠遠的跟彼此微笑打聲招呼。我想,就是在那時,我愛上簡單樸質的生活方式。
#「分享」無關利益,就只有「我和你」的單純關係
從東澳的布里斯本開車前往西邊走 3 小時的小鎮——wallangarra,抵達時間已經是晚上 8:30,鎮上的商店跟餐廳都已經關門。我和旅伴拖著行李飢餓無比的入住背包客棧,新室友得知我和旅伴餓著肚子,立刻就把自己的食材分享出來讓我們溫飽。相處不到半小時,對彼此是陌生的、無知的,但來到澳洲打工度假的動機單純,不帶有商業利益在裡頭,餓過頭的我和伴侶立刻毫不猶豫接收了新朋友的食物,即便那一餐只是簡單的泡麵跟剩菜,我們依舊覺得是頓大餐。而在澳洲一起生活、彼此關心、相互照顧的那群朋友,即便已經各奔東西,至今還是會時不時相聚聊天。
# 在能力範圍內,探索自己的上下限
選擇權讓人們知道自己的野心、能力、自我需求以及思考邏輯的界線與框架。沒有預設立場,讓選擇權發揮到 100 %。在澳洲的 Working Holiday ,因為存錢快,有些人選擇努力工作存一桶金返國,但也有人選擇努力實踐邊玩邊工作的生活。對於金錢沒有強烈渴望,因而選擇後者活在當下,並且在這段期間嘗試許多勞力活工作,房務、洗車工、餐內外場、肉場、海鮮工廠、農場等等。產業與領域的不同,即便只是勞力活工作,也有許多稜稜腳腳必須細細思考,例如:有限的金錢中要怎麼分配生活預算、如果想要多賺點錢一天打兩份工的時間怎麼分配、每份工作的勞力活之外還需要速度與熟練度等等。活在當下同時,也能維持自己的基本生存還兼具些許生活品味。
跳脫舒適圈一定要離開原生環境到很遠的地方嗎?
不需要。舒適圈不一定是地域限制,或許是思想、行動、能力範圍,在一個已經習慣的人事物狀態許久,都是舒適圈的概念。文章前面說到了脫離舒適圈,更精準地表達是——在自我可承受的範圍內去突破、成長自己。
除了異地長時間生活之外,平常你能做脫離舒適圈的事情有哪些呢?例如:跟外國人用英文聊天 30 分鐘、計劃一場一個人的旅行、接一個活動專案當負責人、報名一場三鐵比賽…等等。將小小的圈變成大大的圈,一步一步向外延展,增加視野的廣度與深度,也增加心臟的強度,俗話說「心臟很大顆」,就是這麼來的!
安於現狀 v.s. 擴大舒適圈 v.s. 跳脫舒適圈
資訊跨國際交流的世界村,社群平台的大量崛起,眼睛看見了世界各地發生的故事,聽見了前所未聞的新奇趣事。是的,我們每一個人,只要有網路,就能看見生活的可能性。藉由經驗能預知可能性,但親身體驗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我們以往鼓吹「走出舒適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強生存優勢,但是過度的強調跳出舒適區是一種冒進的策略,除非有為自己設定停損點,否則很容易讓人跳入失敗、自我懷疑的陷阱 。因此,在本質上強化自己優勢擴大舒適圈才是上策。而當你到達人生目標高峰了,安於現狀絕對不會是壞事,還需要為你鼓鼓掌,大肆慶祝一番,達到成就是多麽不容易的事啊。
最後,不管你選擇的是哪個圈圈,在某個時刻問自己:「你後悔這樣的人生嗎?」而能毫不猶豫地回答:「不後悔。」那就足夠了。
旅行技能,相關文章
- 2021物理防曬品怎麼選?不只海洋友善,更要生態友善才極致
- 成為自由工作的必備的7項技能
- 一個靈感的誕生:我的創作源自感受生活
- 3 種方式,讓踏入職場的你隨時在旅途上
- 走過世界後,你會以什麼形式訴說自己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愛?
文章最後,感謝你的閱讀。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在下方點擊拍手,根據喜愛程度最高可拍 5 下。備註:此計畫是「化讚為賞」,讓辛苦寫作的工作者有機會因為你的舉手之勞,獲得小小小小額收入。
◆ 如為邀約合作文章,一律會於文內標註
◆ 文字內容為個人意見感受,僅提供參考
◆ 文章具時效性,資訊內容以店家官網公告為準
◆ 圖文嚴禁轉載,如需引用,請先來信詢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