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狄波頓《旅行的藝術》正念力量與錯誤行為的旅行哲學

旅行的藝術
閱讀筆記Leave a Comment on 艾倫狄波頓《旅行的藝術》正念力量與錯誤行為的旅行哲學

艾倫狄波頓《旅行的藝術》正念力量與錯誤行為的旅行哲學

#這本書能改變你對旅行的看法

《 旅行的藝術 》敘述的是「旅人」的故事,並非「旅行」這件事,故事中帶入文學、藝術、哲學的思維與三種領域的歷史名人看待旅行的角度,更能有情緒起伏。書中以名人的第二視角為主,Alain 的第一視角為輔,或許再加上閱讀者的第三視角,自己腦補想像他所敘述的那一方地,三方思辨過程可能各持己見,但也許在書本上發現歷史人物原來你的知音,那也說不定。

#經過 18 個年頭,市場證明它的價值

《 旅行的藝術 》初版在 2002 年,在 2015 年時已經到達 24 刷高紀錄。 2002 年至今已過了 18 個年頭,也證明了這本書經過市場長時間的考驗,依然能穩定的吸引眾人注意,非常值得觀看。
 

#全球矚目英倫才子 Alain de Botton(艾倫・狄波頓)

會注意到 Alain de Botton 是因為《機場裡的小旅行——狄波頓第五航站日記》。當時閱讀《 機場裡的小旅行 》時,很難想像有人可以對週遭的生物、靜物有著如此敏銳的觀察力,並用最適當、有力量的主詞、形容詞、動詞等等將其組裝成生動、有趣、感動、無奈、苦澀、喜悅等字句。機場何止是離別或相聚的場合,還有更多角色在裡頭主演著,但我們從未注意到其他角色在機場上演的酸甜苦辣。因此,對 Alain de Botton 這位作家產生了興趣,進而對其他作品有了認識。也引發我對相關旅行文學書籍好奇。

《旅行的藝術》適合誰?

#本身具有藝術及文學涵養

《 旅行的藝術 》內容大量運用歷史名人與哲學穿插,若不是特別感興趣或是對兩類領域本身具有知識的讀者,閱讀起來較為辛苦,以我為例,剛開始閱讀內容經常不知 Alain 引用的名人或藝術作品背後故事,因此一度放棄閱讀暫時放在一邊,經過多時才又重拾,並且很有滋味的讀到最後一頁。
 

#對生命與世界充滿好奇

人,長開眼睛就處於動態,五官無時無刻感受千萬變化, Alain 在書中以自身與歷史名人看待生命、世界的觀念,無論是幻想、渴望、夢想、實際追求、或本來就身在其境,何以能在一片未知或百無聊賴中,點燃心中熱情、持續燃燒度過未來的每個日子
 

#想要開拓不同面向看待世界

Alain de Botton 有個很厲害的特質,他能將文學、哲學、藝術的觀點以世人能接受的字句陳述,就算對三個領域完全無概念,也能從  Alain 淺顯的文字中,逐漸了解那遙不可及的文人意境。

作者 Alain de Botton 是誰?

Alain de Botton(艾倫・狄波頓),出生於瑞士,居住在英國的作家、電視節目主持及製作人。他的著作及所製作的電視節目慣以哲學角度,詮釋與探討各種日常生活上所遇到的際遇。截至今日共有18本著作,最知名的是小說《 我談的那場戀愛 》(1993)售出了兩百萬份拷貝。他的《 擁抱似水年華 》(1997)、《 我愛身分地位 》(2004)和《 幸福建築 》(2006)都創出了最暢銷書籍的佳績。狄波頓的書寫類型涵蓋多種範圍。許多正面的書評表示,Alain de Botton 的文筆使得文學、哲學及藝術等題材為更多讀者所接受。
 
2008 年開辦人生學校,旨在教導社會大眾如何充實人生。挑戰傳統學校並重新定義知識,打破知識的既有窠臼並貼近人們的生活。溫和一點的說法就是,它要傳授我認為一般大學應該教育人們的事情:皆由文化幫助人們在生命的旅途中不至於迷惘,以及當中的智慧。——文字取自維基百科

《 旅行的藝術 》視角與故事線

故事線主要分為五部曲,再由五部曲分之講述細節。對多數人而言,到外地旅行——是多麽令人興奮的念頭,但在成行後為何往往猶有遺憾? Alain de Botton 帶我們踏上旅途,並安排大名鼎鼎的嚮導,主要身份是作家、藝術家、思想家,與我們分享旅行的洞見,喜悅與惆悵等情緒的細膩闡述,旅途帶來的不一定是快樂,如同光明的另處總有黑暗存在。

#故事五部曲

  • 出發:期待、旅行的臨界空間
  • 動機:異國風情、好奇
  • 風景:鄉村與城市、壯闊
  • 藝術:眼界大開、美的擁有
  • 歸附:習慣

文字內容固然讓人放鬆自在,是一本隨時隨地、碎片時間都可以閱讀的書籍,沒有負擔。書中經常有文字視角的切換,書中分為三類人稱:

#三種視角

  • 第一人稱:該書的作者。Alain de Botton。
  • 第二人稱:書中響導。歷史名人。
  • 第三人稱:初來乍到的旅人。讀者自己。

視角的切換也代表著觀點的切換,因此在閱讀過程中經常處於這秒專注對方的視角敘事與情境投入,下秒便開始與書中人物思辨,發表自己意見以及回想過往到訪某處時的狀態,是與書中人物看法相投或是持反對意見,甚是有趣。

書中嚮導跟旅行之間的關係

一般來說,大家總以為旅行是很實際的事,七嘴八舌的討論去哪裡好。但背後引起妳旅行的動機是:探索人生、掙脫工作束縛、努力活下去,這是很值得探討的議題卻被輕輕的帶過

書中故事線的五部曲:出發、動機、風景、藝術、歸附,由 9知名嚮導帶領初來乍到的旅人(也就是你),脫離旅行的表徵,一步步探討我們為何對「旅行」二字如此癡迷,OH,也還參雜對旅行失望。

以下為嚮導書中提及自身跟旅行之間的關係:
 

#出發:期待、旅行的臨界空間

  • 於斯曼:比起現實,藝術和期待的經驗比較容易讓人接受的,藝術和期待把我們的注意力導向精彩部分,呈現生活生動、協調的一面。
  • 波特萊爾:旅行是思想的促成者。

#動機:異國風情、好奇

  • 福樓拜:旅行是對另一塊土地的迷戀。
  • 洪博:旅行是對世界的探索與蒐集未知的一切。

#風景:鄉村與城市、壯闊

  • 華滋華斯:旅行是走訪自然,修復因都市生活而疲憊、困頓的心。
  • 約伯:旅行是從壯闊的山河,了悟自己的限制。

#藝術:眼界大開、美的擁有

  • 梵谷:旅行是為了打開眼界,畫出他人不曾看見的美麗景緻。
  • 羅斯金,旅行是以藝術的方式人入了解生活貨自然的細節,探尋美的根源,並藉由藝術擁有它。例如:文字、繪畫。

#歸附:習慣

  • 德梅斯特:旅行是心境的轉念,將原已習慣的日常投入旅行時的感受力。

常見的行為與思想錯誤

在書中各嚮導提及自己對旅行的正面關係,超令人嚮往,是吧?但旅行不全然是美好的,翻過反面來看,則有哪些行為、思想上的錯誤或問題存在呢?
 

 #過度幻想的期待

作者 Alain 書中曾經提到:「在我的預期裡,機場和飯店之間是真空的。」如同你之於 instagram 的美照及攻略或是旅行社上的簡約行程表。多數人會將注意力放在精彩的片段,忘卻期望以外的一切。例如:長時間搭成經濟艙造成的關節不適、語言不通導致行程的延宕、以及稻穗一幅畫不過擷取現實生活中的一小角其餘都是雜亂。
 

#輕描淡寫的回憶

不得不說,現今世代要認識一個國家的故事,可以從網路上花費不到0.1秒的時間就有大筆資料出現在頁面上,關於歷史、地理、攻略、遊記等等;更別說從A國家移動到B國家是多麽方便的事情,班機直飛不需要花費超過24小時便可從繞到地球背面的另一個國度。礙於請假與金錢有限,因此常在一天內塞入多個景點,如同蜻蜓點水般,連遊玩的記憶也停留在與景點的合影與舟車勞頓的疲憊。更無暇體會波特萊爾認為的:

「旅行是思想的促成者。」

Hey,既然你都為了這趟旅程請假出遊了,何不將一些時間安排給自己的內心,你知道他想跟你聊聊想很久了嗎?
 

#更疲憊的身心靈

因為塞入大量的景點,時間緊湊無比,除了無法感受旅途細節與變化所引起的腦袋風暴之外,更無法修復長時間被工作、生活的束縛與煩躁,而隨著旅程一天天的過去,過度的期待成了平庸與失望,美好的旅途只有照片不記得與當地的連結互動,更在把時間使用淋漓盡致的最後一刻身心才得以鬆懈沒有顧忌的睡一場好覺。
 
整趟旅程快樂嗎?當然快樂啊,但快樂程度不及跟另一半在酒吧裡喝著調酒,分享彼此生活的那一晚,那麼快樂。所以啊,這些看破繁華,身在陋室的哲學家告訴我們:

令人賞心悅目的東西不一定能讓人快樂,快樂是根深柢固於心的。

卡蘿的背包旅行

旅途,認識內心渴望

閱讀此書後,除了原本的5條故事線外,我自己對於旅行還有這樣的看法:旅行是移動的渴望,可以分為空間渴望、物體渴望、思想渴望。尤其以思想渴望是令人探究不盡也最津津樂道。

#空間渴望:學術探索、社會地位象徵、丟棄固化的習慣

這世代的人,對於空間的擁有是無止境的。除了未知的土地之外,還包含了未知的海洋、未知的領空、未知的行星、遙遠的銀河系。當然,上面說的多數以學術研究為首要,因此除了空間之外也會橫跨到物體與思想的渴望。
 
不可否認空間渴望也參雜了些身份地位的象徵, 比如哪位富人準備來趟太空旅行。根據 NASA 官方公布,為期 30 天的太空旅行觀光計畫,至少需要花費18億新台幣(5,900美金),不包含日常食住開銷以及火箭升空費用。
 
「世界好大,而我被困在兩點一線的生活圈當中。」我想這是多數人的心聲。就像《楚門的世界》,固定的行程、固定的人、固定的煩惱、固定的物件。腦袋習慣固定模式,腦子會開始忘記思考,這時候轉換空間,當所有人事物都是新的,腦袋會重新開機,你會發現腦子又開始靈活轉動了,生活再次充滿活力。

#物體渴望:人文藝術、異國風情、特殊癖好

有人渴望歐洲的人文藝術,渴望東南亞的熱帶風情、渴望日本的精緻小巧、渴望台灣24小時的便利。如同書中〈福樓拜〉所認知:

異國風情讓我們著迷之處,或許就是我們在自己家鄉渴望而得不到的東西。

我們的出生所在地是既定事實,但對於其它各國的生活習慣與人文風情在後天接觸中有近一步的認識,從中看到與自己國家不同面貌。根據自身教育與思想的演化,或許內在有著另一種聲音,就像法國作家福樓拜的內在的自我認知:「我就是一個埃及人。嚮往著駱駝、混亂以及拉屎的驢。」而他在 25 歲那年獲得一筆龐大的家族遺產後,果不其然的出發埃及旅行。
 
就如作者書中所說:
而我們也是,在沒有選擇的餘地下,在一地飄落、成長;但是就像福樓拜,我們長大成人之後,也有想像的自由,可以發現與我們心靈契合之地,重新創造自己的國籍。就像你問蘇格拉底,他是從哪裡來的。他回答,他來自世界而非雅典。

#思想渴望:開闊眼界、人生方向、敬畏之心

歐美國家盛行在踏入大學或職場前來一場 gap year,體驗自己感興趣的工作、生活方式,例如,旅行、修讀(非)學術課程、義工服務、工作假期計劃、等,更明確個人未來人生方向。

在澳洲打工度假那年,身邊很多正在進行 gap year 的朋友,他在藉由打工度假、外地求學的方式,抽離原本的生活圈,將自己放置沒有舊有思想及束縛環境,好好反省過去,以及整理、思考未來的人生藍圖。在當下重新體會生活的意義,那年對我的改變重大,在澳洲體會到生活的簡單美,放假到海邊悠哉、釣魚抓螃蟹,沒事在家下廚做甜點。有機會與不同個性與專業的朋友聊聊彼此的人生故事,人生的劇本瞬間增加成一整個書櫃。在沒有過多的奢華誘惑之下,當然,有更多時間留給自己,每天總有時間可以自言自語一番。
 

澳洲當地保留了許多自然景色,因此我和友人不時也走進大自然之中,總能帶來能量上的轉換。英國詩人華滋華斯表示:

廣大的自然空間好心好意提醒我們所有超越在人類之上的事物,如果我們花點時間對著大山大水沈思默想,有助於我們心平氣和的接受許多令我們困擾、無法理解的事情,並了悟我們終將歸於塵土。

或許,那也是為何在廣大土地、尊重大自然的國家,人民身上總有一種豁達心境的原因吧!

把旅途的興奮感,持續發揮在日常生活中

「在一陣鬧騰後,更顯孤寂。」你看過了許多必去的城市美景、壯闊的山脈、一望無際的海洋、與鯨豚游泳、在某個椰子樹下悠哉看書。但回到定居的城市,覺得乏味可陳,了無新意,單調沒有變化。

「人不快樂原因就是,不知如何靜靜的待在自己的房間。」巴斯卡《沈思錄》

作者 Alain 在最後一章節希望衆人意識到「漠視日常」這事,並且改變它。於是藉由「斗室之旅」的模式,扭轉習慣的過程,使周遭環境脫離原先設定的功能,環顧四周,像是第一次來到這個地方,告訴自己必須把每一樣事物當作是有趣的。這樣的指令下,所有的東西都顯現出潛藏的價值。
 

藉由改變心境而非旅遊目的地,將自己的心靈帶往沒有空間框架、無時無刻都在旅遊的境界。

《旅行的藝術》博客來連結請點擊此。
最後,很開心能分享這本旅行文學書籍,真心推薦給喜愛旅行文學的你​。我們下次見。

相關文章

文章最後,感謝你的閱讀。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在下方點擊拍手,根據喜愛程度最高可拍5下。
備註:此計畫是「化讚為賞」,讓辛苦寫作的工作者有機會因為你的舉手之勞,獲得小小小小額收入。
 
◆ 如為邀約合作文章,一律會於文內標註
◆ 文字內容為個人意見感受,僅提供參考
◆ 文章具時效性,資訊內容以店家官網公告為準
◆ 圖文嚴禁轉載,如需引用,請先來信詢問,謝謝
Hi,先跟看文章的你介紹。我是 Carol,或卡蘿。 寫作題材以生態、自然、旅行,以及一點點的生活,延伸到觀點分享,稱之為 — 旅行文學 。 期待持續性的書寫成為一位作家,所以除了景點分享文之外,更喜歡寫短文、散文、旅行日記系列故事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